编者按: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在青海西宁召开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青海省文物管理局由于在玉树地震后,全体干部职工无怨无悔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打赢了文物保护抢救攻坚战,荣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报今日特刊发《用心筑就新玉树文物保护之路》一文,以飨读者。
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顷刻间,山崩地裂,桥断屋塌,交通阻断。玉树,这片蕴藏青海最多珍贵文物古迹的热土,惨遭地震破坏,岌岌可危。他们,用精湛的专业,用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精神,用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深刻地诠释了什么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人一之、我十之;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的玉树精神!
那个黑暗的清晨已经过去整整三年了。他们一呼百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大潮中,从那一刻起,一场凝聚爱心和真情、跨越地域和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在灾区全面展开。如今,当废墟中拔地而起的新玉树屹立在世人面前,一座座里程碑的文物保护工程成为新玉树的标志:新寨嘉那嘛呢、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及勒巴沟摩崖、藏娘佛塔及桑周寺……这些极具地域和民族风情的文物见证了青海省文物管理局这支队伍的付出。
前来验收的全国的专家代表们也不由发出赞叹:这是“新玉树、新家园”的形象代表,是体现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风貌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工程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地标性建筑 !这不仅是青海而是全国文物保护工程的奇迹!
用生命守护
地震使玉树地区多处文物受损,其中包括全国和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就成立抢险救灾工作组,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开展。第三天,由该局牵头组成的专家组在不断的余震中向千里之外的灾区进发,切实了解地震灾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受灾情况。
第四天,《玉树灾后文化遗产恢复抢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这是新挑战!没经验,大家就边学边干。人员少,大家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经反复修改论证,多方沟通、协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使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4处文博设施列入该规划,争取资金5亿元,为灾后文物恢复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一项项文物修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资金到位了,但工程进行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顺利。这里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天气冷、极度缺氧,这些珍贵的文物保护单位往往“深藏闺中”,地处偏僻地区,有些寺院甚至无路可通。蜿蜒细长的山路犹如一丝游魂,缠绵在山腰,车轮行驶的一侧就是悬崖下的通天河,不时就有一辆坠崖落水的挖掘机委屈又无奈地伸着长臂。车内是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董志强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耀春,他们正要赶向桑周寺。突然,车顶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下雨了?”车窗外晴空万里啊。不好!常走山路的司机意识到:“塌方了!”紧急刹车,急急倒车……在车辆倒退十多米后,山上的巨石携裹着巨响和尘嚣倾泻而下,在车前堆起一个小山包。好险那!大家都出了一身冷汗。
重建中,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在玉树设立了玉树灾后文物抢救保护现场工作站,不间断驻守。在驻站工作日子里,奔波在工程点的每一条羊肠小径上,在玉树高海拔缺氧的恶劣气候中,在风霜雨雪中,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与死神擦肩的惊险。可是,这支队伍却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该局常务副局长郭红虽然是个女同志,却带领大家,足迹踏遍玉树的角角落落,无怨无悔。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地震一个月后的5月14日,新寨嘉哪嘛呢广场上,举行《玉树灾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2个月内,对灾情极为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紧急支护性保护;震后3个月内,组织编制完成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寨嘉那嘛呢维修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5个月后就完成了“东仓大藏经珍藏馆”维修加固工程并交付使用。这是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唯一一项工程。
播种民族团结之花
没有电,不通车,没有电话通讯,最高海拔5200米,即使走平路都要气喘吁吁,这些工程浩大的文物修缮工程的所用砂石、木料、钢筋、设备等,必须由人肩扛手抬进去,而这里的施工期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月,可玉树重建决战、收官的日子却迫在眉睫。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中,三年来,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新寨嘉那嘛呢、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和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及勒巴沟摩崖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灾后抢救修缮工程全部竣工,并通过省级验收。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及达那寺文物抢救工程,已完成合同内所有内容。尤其是新寨嘉那嘛呢文物保护抢险修缮工程,将保护与传承相结合,即秉承了文物保护最小干预的原则,又继承了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精髓,成为玉树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信教群众的高度赞扬。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和小经堂壁画的抢险保护修复工程被中国文物报社评选“2012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在青海省文物管理局的具体指导及积极帮助下,玉树州文体局完成了5(新增10处)处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谁能想到,当初的修缮工作还经历了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理念的碰撞,耐心的考验,经过一次次的交流、协调,从怀疑到佩服,从冷淡到热情,当地百姓和工程队、监理、专家从陌生到热情,每个文物工程点上开出朵朵民族团结之花,精益求精的工作,不畏艰难的敬业精神,力求做到每一个文物古迹的修缮既要尊重文物本身,又要得到僧人和当地百姓的认可。当初并不信任工程队能干好的达那寺阿边活佛,在工程队完工撤场时,手捧哈达,送了一程又一程!
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由于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到位和工作人员坚守等,玉树地震灾后63处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无一例安全、质量事故发生,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专家,吸收了一大批当地工匠参与文物保护工程,使他们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得到实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还增强了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灾后重建三年中,青海省文物管理局还同时开展了玉树地区古墓葬考古调查发掘、勒巴沟及贝纳沟摩崖石刻调查工作,为下一步玉树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验收、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开展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多项全国性重点工作。
把爱留给雪域大地
青海省文物管理局隶属于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无下设科室,有8名工作人员。工作头绪多、事务杂,人人身兼数职。为了打好这场文物保护抢救攻坚战,该局全体干部职工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把爱留给雪域大地。
玉树灾情发生后,原文化厅巡视员、文物管理局局长冯兴禄虽患高血压但始终坚守在玉树一线;邵全才同志忍受着身体的病痛和失去亲人的打击,张磊同志放下年逾八旬患重病住院的父亲,毅然踏上抗震救灾的前线;杨启山和张元同志身患重感冒,靠不断吃药输液吸氧坚守在玉树重建家园的前沿;刘实民同志将生病的孩子独自放在家中坚守在电话机旁。特别是副局长董志强同志,在工作强度高、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玉树一线。2012年5月,在玉树现场工作期间他突发急性心肌梗塞,被紧急送往西宁抢救,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因病情严重转到北京治疗。即使在医院治疗的日子里,他依然心系玉树灾后遗产抢救工程,时时通过电话询问玉树工程进展情况。
在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里,青海省文物管理局的干部职工没有上班下班之分,没有节假日,舍小家顾大家,全体干部始终以昂扬的斗志投身玉树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用自身行动诠释着责任、义务、坚守、奉献和爱,共同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英雄之歌。青海省文物管理局也收获了荣誉: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12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2年被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评为先进领导班子;2011-2012年有5人次被青海省委省政府评为玉树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4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授予“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青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