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成立于1995年9月22日,是当时全国第一家省级古建筑施工企业,也是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园林古建筑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的施工企业。
经文保专家5年潜心研究修复 73件春秋青铜重器起死回生
本报讯(记者孟苗)1月5日,记者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经文物保护专家5年的潜心研究和修复,出土于隰县瓦窑坡墓地的莲瓣铜壶、带盖刻纹铜斗、鼎、编钟等73件青铜器已一改残碎、残缺、裂隙、变形等病害状态,目前已全部修复完成,让极具重大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春秋重器再展风姿。
此次修复完成的73件青铜器,全部出土于隰县瓦窑坡墓地。该墓地位于隰县瓦窑村一处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60米—70米的黄土塬上,2005年此墓地遭遇盗掘,随即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了16座墓葬(包括陪葬的车马坑1座),出土了莲瓣铜壶、带盖刻纹铜斗、鼎、簋、簠、鬲、舟、盘、匜、鉴、甬钟、编钟及镈钟等155件套青铜器,器物年代大体属春秋晚期。此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为东周时期晋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但是,这批出土的青铜器,由于年代太久远,保存于地下,有的遭到挤压而破碎、裂隙,还有的烂成好多块和变形,出土后均未进行任何处理,器表都有不同程度的土锈及硬结物等病害,纹饰多数被锈蚀物掩盖,几乎看不见。
2011年,受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省考古研究所对瓦窑坡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编制完成了修复方案。在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后,项目组对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的铜壶、铜斗、鼎、簋、簠、鬲、舟、匜、鉴、编钟等73件残损、锈蚀青铜器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与修复,并于2015年底通过了省文物局的结项验收。
省考古所副所长王晓毅指着刻纹铜斗介绍:“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其飞鸟盖在出土时已残损为一堆碎片,器物外壁通体刻画的几何纹、卷须纹与器柄上装饰的蟠螭纹饰锈得根本看不清。在修复后,内壁的四条首尾相向的游鱼也浮现出来了,无论从造型还是纹饰,在全国仅此一件。而这对莲瓣铜壶,它表面满饰纹饰,图案繁缛复杂,可见铸器先进,工艺精细,技术水平高超,代表了东周时期晋国的青铜冶铸技术水平。
(图片由考古所提供)